智能锁怎么关闭自动上锁(智能锁如何设置自动上锁)

家用电器品牌网 阅读:2758


智能锁怎么关闭自动上锁

   本发明涉及智能锁的自动关门方法。

   背景技术

   锁具是通过设置在其上的锁舌的运动来实现门扇的锁闭或开启的。目前市面上比较常见的是通过钥匙或把手驱动传动机构控制所述锁舌的移动,此类接收手动控制信号而运作的传动机构称之为手动式传动机构。但这类传动机构的控制操作并不便捷,所以后来有人设计出能够通过电机实现自动控制锁舌伸缩运动的传动机构,称为自动式传动机构。也有人将手动式传动机构和自动式传动机构同时应用于同一个锁体上。例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0420038523.7中公开的电子门锁,包括壳体10和设置在所述壳体10上伸缩移动的锁舌20。在所述锁舌20上设置有拨槽23,在所述锁舌20的侧旁设置有减速电机30。所述减速电机30的输出轴与主动锥齿轮51固定连接,所述主动锥齿轮51与从动锥齿轮52啮合,所述从动锥齿轮52的上部用螺母53固定有拨杆80,所述拨杆80的自由端伸入到所述拨槽23内。当减速电机30开动时,所述从动锥齿轮52能够带动拨杆80转动,所述拨杆80结合所述拨槽23带动锁舌20伸缩移动。所述减速电机30、主动锥齿轮51、从动锥齿轮52和所述拨杆80构成所述自动式传动机构。在所述壳体10上还设置有手动开关60,在所述手动开关60上设置有与所述锁舌20直接连接的拨柄,如此拨动所述手动开关60时即可以带动锁舌20伸缩移动。所述手动开关60构成所述手动式传动机构。

   技术实现要素:

   通过电机驱动锁舌自动上锁或解锁,是实现快速控制锁舌移动的方式,相对手动控制方式更受现代人的青睐。但是在大多情况下还是需要人手推动门扇来关闭门扇。在关闭门扇的过程中,存在门扇闭合不到位而导致锁舌不能伸入到门框的锁孔中的情况。另外也会存在锁舌上锁的过程中由于内部构件或灰尘颗粒的干涉而导致所述锁舌不能伸入到门框的锁孔中的情况。此时被卡死的电机如果仍然继续工作,一定时间后所述电机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烧坏。而在专利200420038523.7中并没有提出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亦未提出如何解决锁舌被阻滞的方案。

   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一种智能锁的自动关门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锁体内设置有能够驱动锁舌伸出的驱动电机及能够检测锁舌伸出长度的锁舌行程感应器,所述锁舌行程感应器连接中央控制器;当执行上锁指令时,所述中央控制器控制驱动电机驱动锁舌伸出上锁;如果执行所述上锁指令时所述锁舌被阻滞而导致所述锁舌伸出的长度未能达到预定长度,所述锁舌行程感应器给出所述锁舌未到位的感应信号,所述中央控制器接收此未到位的感应信号后,控制所述驱动电机拖动所述锁舌自动缩回到所述锁体内,如此连续执行上锁、缩回至少两个循环后,自动停止上锁。

   其中,所述锁舌行程感应器可以直接检测所述锁舌的位置而推算出所述锁舌的伸出长度,或者通过检测与所述锁舌存在传动关系的构件例如用于驱动所述锁舌收缩移动的锁舌驱动板的位置来推算出所述锁舌的伸出长度。所述锁舌行程感应器可以为一个检测装置,亦可以为多个检测装置组成的检测组合。

   其中,所述锁舌行程感应器连接中央控制器,可以是通过电信号线进行物理连接,亦可以通过无线信号进行信号连接。

   其中,所述锁舌伸出的长度未能达到预定长度,这样所述锁舌并未按上锁要求伸出到所设置的预定位置。所述预定长度是从安全规范的角度出发预先设定或调试的要求所述锁舌必须伸出合理长度,可以是所述锁舌所能伸出的最长长度,亦可以是把所述锁舌能伸出的最长长度按照锁闭等级分成多段,所述预定长度可以为其中一段长度或数段长度。

   其中,所述中央控制器接收此未到位的感应信号后,控制所述驱动电机拖动所述锁舌自动缩回到所述锁体内,如此连续执行上锁、缩回至少两个循环后,自动停止上锁。上述特征定义了在执行上锁指令时所述锁舌出现阻滞时,锁具所采取的自动关门尝试方式。所述驱动电机拖动所述锁舌连续执行上锁、缩回两个、三个或特定数量的循环后,让所述驱动电机停止工作而不是继续长时间工作,这样有利于避免所述驱动电机被卡死后仍盲目工作而损坏,对所述驱动电机进行智能化的管理。同时在所述驱动电机的来回驱动下,所述锁舌有可能借助往返运动自动消除阻滞而成功完成上锁。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发现,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由于所述智能锁采用上述的自动关门方式,在执行上锁指令时如果所述锁舌出现阻滞,所述锁舌有可能借助往返运动自动消除阻滞而成功完成上锁从而有利于提高所述智能锁的上锁成功率和安全性,亦优化了锁具的智能化管理。另外,还能够适时控制所述驱动电机的停止时机,有效地保护了所述驱动电机,延长所述驱动电机的使用寿命。

   如果上锁失败后所述锁舌保持伸出状态,在门扇被意外碰撞或风吹而关闭并撞击到门框上时,不仅容易损坏门框还容易损坏锁舌。因此本发明进一步提出改进方案,当所述中央控制器检测到所述锁舌伸出的长度未能达到预定长度的状态延续时间到达2~6秒时,所述中央控制器控制所述驱动电机拖动所述锁舌自动缩回到所述锁体内。这样,能够很好地保护了所述锁舌以及对应所述锁舌布置的门框,另外还能够让所述锁舌缩回到所述锁体内为下次上锁提前做好准备,提高下次上锁的效率。

   如果上锁失败,门扇仍处于开启状态而不被发现,会存在安全隐患。鉴于此,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连续执行上锁、缩回至少两个循环后,不仅自动停止上锁而且所述中央控制器控制警报器发出报警提示信号。这样,通过所述警报器发出报警提示信号提醒使用者当前门锁的实际锁闭状态,从而提高家居环境的安全性也让使用者的手动介入纠正上锁状态。所述警报器可以采用蜂鸣器、向手机app发送对应提示等。

   为了简化关门操作,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还包括设置在门框锁盒中的磁性元件,所述锁体内设置能够感应所述磁性元件的磁感应器,所述磁感应器连接所述中央控制器;当门扇关闭时所述磁感应器被所述磁性元件触发而向所述中央控制器传递所述上锁指令。这样,当处于门扇关闭时,即使人手不发送上锁指令,在满足其他上锁条件的情况下,所述智能锁亦可以自动控制锁舌伸出完成上锁,非常便捷。其中,所述磁感应器连接所述中央控制器,可以是通过电信号线进行物理连接,亦可以通过无线信号进行信号连接。

   除此之外,所述智能锁还提供手动操作的上锁方法,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锁体面板上的强制上锁按钮,所述强制上锁按钮连接所述中央控制器,触发所述强制上锁按钮时向所述中央控制器发出所述上锁指令。这样,通过触发所述强制上锁按钮来控制所述智能锁的上锁。其中,所述强制上锁按钮连接所述中央控制器,可以是通过电信号线进行物理连接,亦可以通过无线信号进行信号连接。

   所述锁舌是否伸出上锁到位往往是不容易被观察到的,为了在所述锁舌伸出上锁到位后能够给予使用者友好的反馈,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锁舌伸出上锁到位后,给出相应的提示信号。这样,使用者获知所述提示信号后,即可以知道所述锁舌已经伸出上锁到位,提高锁具使用安全感。所述提示信号可以通过多种的方式给出,例如可以通过警示灯或显示器等可视方式给出,亦可以通过蜂鸣器以可闻方式给出。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智能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所述呈u型连接板3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所述呈u型连接板3的另一视图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所述底板2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所述第一软垫4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所述智能锁的正视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d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6中b=b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e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6中c=c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内侧锁体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内侧锁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所述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处于复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所述锁舌与所述锁舌驱动板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智能锁的结构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所述智能锁为采用悬挂定位的锁体,包括内锁壳体1、外锁壳体10、底板2以及能够悬挂到门扇a上的呈u型连接板3。所述内锁壳体1和外锁壳体10分别具有容纳腔用于收藏所述锁体的锁舌(81、82)、锁舌驱动板88、电控器件等用于实现锁闭和控制功能的构件。所述内锁壳体1是安装在门扇a内侧即位于室内空间一侧的锁壳体,所述外锁壳体10是安装在门扇a外侧即位于室外空间一侧的锁壳体。

   如图4所示,所述底板2包括底板主体20及从所述底板主体20的一个侧边位置延伸出的一对直角折弯边(21、21a),所述底板主体20用于安装在所述内连接板31与门扇a之间的位置,所述折弯边(21、21a)用于顶靠在门扇a的侧边对所述底板主体20在门扇a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置进行辅助定位。在所述底板主体20上设置有上下分置的两条刻度(23、23a),通过所述刻度(23、23a)与设置在门框上的刻度对齐,即可以对所述底板2在门扇a的高度方向上的位置进行辅助定位。所述折弯边(21、21a)的高度小于下面将论述到的呈u型连接板3的内连接板31、外连接板32之间的间距。所述折弯边(21、21a)在所述底板主体20的侧边呈耳状,分置在所述底板主体20侧边的上下两端。即所述折弯边(21、21a)并未连续地设置在所述底板主体20的侧边,相邻的折弯边(21、21a)之间的中间区域呈空缺状。这样可以减少所述底板2的重量,使得所述底板2尽量的轻盈,有利于提供所述底板2的安装稳定性。除此之外,所述底板2上的折弯边(21、21a)还可以为连续布置的壁体。在所述底板主体20的朝向门扇a表面的外侧面上设置有黏胶层24,所述黏胶层24用于将所述底板2粘结在门扇a表面上,这样所述底板2可以通过所述黏胶层24粘结于所述门扇a上而得到稳定的定位从而为将所述呈u型连接板3悬挂到所述门扇a上提供定位基础。因此,在所述门扇a上可以省略设置用于定位所述底板2的通孔,减少通孔的设置对门扇a的损坏。在所述底板主体20上设置有多个底板螺纹孔22,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了5个所述底板螺纹孔22,为了简化视图,图中只标注了其中的一个。

   所述呈u型连接板3包括内连接板31、外连接板32以及连接所述内连接板31和外连接板32的侧边连接板33。所述内连接板31与外连接板32间隔布置,在它们之间形成能够接纳门扇a侧边的容纳槽30。在所述内连接板31的内侧还附设有第一软垫4,至少部分所述第一软垫4被夹持在所述底板主体20与所述内连接板31之间。具体可以是所述第一软垫4整体被夹持在所述底板主体20与所述内连接板31之间,而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软垫4的一部分垫体被夹持在所述底板主体20与所述内连接板31之间,所述第一软垫4的其余部分延伸到所述底板主体20与所述内连接板31之外。不管采用何种方式,所述第一软垫4用于让所述内连接板31与所述底板主体20之间形成软配合连接并让所述内连接板31与所述底板主体20之间形成少许间隙。在所述外连接板32的内侧还附设有第二软垫4a,所述第二软垫4a用于让所述外连接板32与门扇a之间形成软配合连接。这样,所述第二软垫4a设置在所述内连接板31和外连接板32之间,可以避免所述外连接板32与门扇a之间形成硬配合连接而刮花或压坏门扇a。另外在适当控制所述第二软垫4a厚度的情况下,还可以借助所述第二软垫4a填充所述外连接板32与门扇a之间的间隙,减少所述呈u型连接板3在内外方向上的松动。在所述内连接板31上设置有能够让螺丝25穿过的第一通孔311。所述第一通孔311是能够让所述螺丝25穿过而不与所述螺丝25的螺杆螺纹连接的孔部,但是所述螺丝25的头部并不会穿过所述第一通孔311。所述内连接板31能够通过螺丝25穿过所述第一通孔311拧入所述底板螺纹孔22而可拆卸地悬挂并被收紧连接在所述底板主体20,所述内锁壳体1、外锁壳体10能够分别可拆卸地连接到所述内连接板31、外连接板32上。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发现,所述螺丝25穿过所述第一通孔311拧入所述底板螺纹孔22与所述底板螺纹孔22形成螺纹连接而稳定地定位于所述底板2上,而所述内连接板31通过所述第一通孔311悬挂定位于所述螺丝25上进而定位于所述底板2及所述门扇a上。所述内连接板31或者说是所述呈u型连接板3是通过与定位于所述底板2上的螺丝25之间形成悬挂关系而定位,采用的是悬挂式定位结构。所述底板2成为承载所述呈u型连接板3的安装基座。而且所述内连接板31与所述螺丝之间并不存在螺纹连接关系,所述内连接板31通过所述第一通孔311悬挂于所述螺丝25上,而不是采用专利201521119062.0中的顶压夹持定位结构。所述悬挂式定位结构不仅可以保证所述呈u型连接板3的安装稳定性,还可以避免夹持力过渡而损坏门扇a,或者夹持力不足而导致所述呈u型连接板3下滑脱落的问题。其次,所述第一软垫4用于让所述内连接板31与所述底板主体20之间形成软配合连接并让所述内连接板31与所述底板主体20之间形成少许间隙。这样,所述第一软垫4依靠自身所具有的弹性让所述内连接板31与所述底板主体20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使连接于它们之间的所述螺丝25与所述底板2螺纹之间保持稳定的连接关系而不容易松动,所述第一软垫4具有一定的防松功能。再者,由于部分所述第一软垫4被夹持在所述底板主体20与所述内连接板31之间,所述第一软垫4能够靠近所述螺丝25而吸收所述螺丝25的螺丝头顶压在所述内连接板31上的顶压力,避免所述内连接板31过渡受力变形而损坏并更好地发挥防松功能。为此,所述呈u型连接板3不仅借助于所述螺丝25而悬挂并收紧在所述底板主体20上,并且所述呈u型连接板3还借助于所述螺丝25的收紧力压迫所述第一软垫4,让所述第一软垫4在所述呈u型连接板3与所述底板主体20、所述门扇a之间也形成连接桥梁。

   如图5和图9所示,所述底板主体20的平面面积小于所述第一软垫4的平面面积,并且用于接触所述底板主体20的第一软垫4中部部分呈凹陷状。即至少位于所述底板主体20上方和下方的第一软垫4端部部分高出所述第一软垫4中部部分,这样,在所述第一软垫4的中部位置形成凹陷结构,安装初期,所述第一软垫4通过所述凹陷结构与所述底板主体20结合初步确定自身在上下方向上的定位位置,并且在合理设置所述底板主体20与所述第一软垫4的配合尺寸的情况下,所述底板主体20还可用于承托所述第一软垫4从而有利于增加所述呈u型连接板3下滑的难度。另外,所述底板主体20安装到所述第一软垫4中部部分上时,所述底板主体20整体或部分沉入到所述第一软垫4的外侧面之下,施加适度顶压力可以让所述位于所述底板主体20上方和下方的第一软垫4端部部分相对大面积地贴合到门扇a让所述内连接板31通过所述第一软垫4靠在门扇a上而在内外方向上得到稳定的支撑,减少人手在所述内锁壳体1上操作时感觉到在内外方向上存在明显的虚位。其中所述平面面积,是所限定构件通过自身外形轮廓所界定的在平面方向上的总面积,不仅包括自身壁体的平面面积,如果在其上设置有孔部,还包括此孔部的平面面积。

   如图2、图3和图10所示,为了把所述第一软垫4定位到所述呈u型连接板3,所述第一软垫4上设置有朝向所述内连接板31方向的第一凸起柱45,所述内连接板31上设置有对应于所述第一凸起柱45并能够接纳所述第一凸起柱45的第一板孔313。这样,所述第一软垫4通过所述第一凸起柱45和所述第一板孔313的结合定位到所述内连接板31上,所述第一软垫4与所述内连接板31之间形成稳定的连接结构。同样为了把所述第二软垫4a定位到所述呈u型连接板3,在所述第二软垫4a上设置有朝向所述外连接板32方向的第二凸起柱45a,所述外连接板32上设置有对应于所述第二凸起柱45a并能够接纳所述第二凸起柱45a的第二板孔321。上述第二软垫4a的定位结构与上述第一软垫4的定位结构具有类似之处,也能取得类似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重复赘述。

   所述外锁壳体10是安装于室外的,如果很容易被不法分子拆卸下来将直接导致所述锁体的防盗功能失效。鉴于此,如图2、图6和图8所示,所述外锁壳体10内设置有带螺孔的柱体101,在所述外连接板32上设置有与所述柱体101对应的第二通孔321,在所述内连接板31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通孔321对应的空缺部312,所述第二通孔321能够让螺丝102的丝杆部分穿过而所述空缺部312能够避让整个螺丝102,螺丝102的丝杆部分穿过所述第二通孔321拧入到所述柱体101上从而将所述外锁壳体10收紧在所述外连接板32上。其中,所述外锁壳体10内设置有带螺孔的柱体101,即所述柱体101是收藏到所述外锁壳体10内的,具有隐蔽性,不容易被站在室外的不法分子观察和触摸到而轻易破坏。同时,所述柱体101也不会外露出来破坏所述锁体的整体外观。另外,所述空缺部312能够避让整个螺丝102,所述空缺部312与所述螺丝102之间并不形成连接关系。从结构上看,所述空缺部312为设置于所述内连接板31的边缘位置的缺口部。当然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空缺部312还可以形成于所述内连接板31上并具有封闭边界,例如圆形通孔部。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发现,对于站在室外的人来看,所述柱体101、所述第二通孔321和空缺部312都被安装到所述外连接板32上的所述外锁壳体10所遮挡,安装者只能站在室内进行安装操作,站在室外是无法进行安装更无法进行拆卸,如此可以提高所述锁体的防盗性能。而且在所述智能锁安装到门扇a的状态下,所述第二通孔321以及拧入到其内的螺丝102将完全被门扇a所遮挡,此时不法分子更无从入手了。

   至于所述内锁壳体1的定位结构,进一步的是,如图1、图2和图11所示,所述内连接板31上设置有延伸出的4个安装脚314,为了简化视图,图中只标注了其中一个。所述安装脚314插入到所述内锁壳体1内并靠近所述内锁壳体1的侧壁体内侧,所述安装脚314上设置有安装脚螺纹孔3141,所述内锁壳体1的侧壁体上分别设置有对应于所述安装脚螺纹孔3141的侧壁孔16,所述内锁壳体1通过螺丝17连接到所述安装脚314上。这样,螺丝17穿过所述内锁壳体1的侧壁孔16拧入到所述安装脚螺纹孔3141内,从而把所述内锁壳体1收紧于所述内连接板31上,安装、拆卸简便。

   如图12和图13所示,所述智能锁还是一种具有手自双驱动的锁体,包括位于所述内锁壳体1内侧并能够往返移动的锁舌驱动板8和锁舌(81、82),所述锁舌(81、82)结合着所述锁舌驱动板8并在所述锁舌驱动板8的驱动下能够在所述锁壳体侧壁15上设置的锁舌孔(151、152)中伸出或收回。所述锁舌(81、82)包括左右分置的柱状舌81和勾状舌82。所述柱状舌81固连在所述锁舌驱动板8上。所述勾状舌82呈拐臂状,其末端821转动设置在所述内锁壳体1连接的立柱17上,当然还可以直接转动设置在所述内锁壳体1上。所述勾状舌82的中间拐弯处设置有长槽822,所述锁舌驱动板8上还设置有传动柱804,所述传动柱804伸入到所述长槽822中,所述传动柱804用于当所述锁舌驱动板8往返移动时能够驱动所述勾状舌82在所述锁舌孔(151、152)中摆进或摆出。在所述锁舌驱动板8上设置有滑槽801,所述滑槽801沿所述锁舌驱动板8的滑动方向布置,在所述内锁壳体1上设置有顶端带螺纹孔的导向柱18,所述导向柱18上设置台阶,所述导向柱18不仅伸入到所述滑槽801中而且通过所述台阶轴向限制住所述锁舌驱动板8。这样所述导向柱18与所述滑槽801的结合有利于对所述锁舌驱动板8的滑动进行有效的导向,同时减少或防止所述锁舌驱动板8在所述导向柱18的轴向上上下跳动。其中所述台阶的结构形式有多种,例如可以通过与所述导向柱18一体成形的径向凸环形成,或者通过穿套到所述导向柱18上并独立于所述导向柱18的定位套形成。在所述锁舌驱动板8上还设置有前、后分隔布置的第一驱动凸台80和第二驱动凸台80a。

   所述内锁壳体壁体的外侧面上设置凹坑14,所述旋转手柄11布置在所述凹坑14内。所述旋转手柄11与所述凹坑14的竖立壁面之间设置有塑料隔圈12。在所述凹坑14的坑底壁上设置有底壁通孔140。在所述旋转手柄11上连接有手柄中轴111。所述旋转手柄11与所述手柄中轴111为分体结构,在所述手柄中轴111的尾端设置有连接横杆112,所述螺钉113穿过所述连接横杆112把所述手柄中轴111拧紧到所述旋转手柄11上。所述手柄中轴111的首端穿过所述底壁通孔140伸入到所述内锁壳体1内连接下面将要论述到的拨叉6,同时也把所述旋转手柄11定位在所述内锁壳体1之外,人手可以直接对所述旋转手柄11进行操作。

   在所述内锁壳体1内侧还设置有驱动电机7、受所述驱动电机7驱动而旋转的转动盘5。所述驱动电机7的输出端设置有主动齿轮71,所述转动盘5上设置有与所述主动齿轮71啮合传动的从动齿轮51。所述从动齿轮51与所述转动盘5之间为一体成形结构。当然在其他的实施方法中,所述从动齿轮51与所述转动盘5还可以为分体结构,采用分体结构的从动齿轮51与所述转动盘5径向联动。所述转动盘5的中央设置有盘通孔50。在所述转动盘5上还设置有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所述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为设置在所述转动盘5上的连续布置的一个凸起筋52上的首、尾两端,所述凸起筋52与所述转动盘5一体成形。此时所述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实质上是在径向方向上是连接一体的。当然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还可以是设置在所述转动盘5上的两个相互间隔布置的两个凸起部,并一体成形于所述转动盘5上,或者一体成形于与所述转动盘5之间为分体结构的分体构件上,所述分体构件与所述转动盘5径向联动。

   在所述内锁壳体1内侧还设置有拨叉6,与所述旋转手柄11连接的手柄中轴111穿过所述内锁壳体1和所述盘通孔50连接所述拨叉6。所述拨叉6的固定端设置有六角通孔60,所述手柄中轴111的尾端设置为与所述六角通孔60适配的形状。螺钉穿过所述六角通孔60把所述拨叉6的固定端固定连接所述手柄中轴111上。当然,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还可以是,所述拨叉6与所述手柄中轴111之间为一体成形结构,此时所述手柄中轴111与所述旋转手柄11之间为分体结构,所述手柄中轴111与所述旋转手柄11之间可以通过螺钉、插接等方式连接一起。所述拨叉6的自由端从所述转动盘5的上方延伸到所述第一驱动凸台80和第二驱动凸台80a之间从而拨接所述锁舌驱动板8。所述第一驱动凸台80位于所述拨叉6的左侧,所述第一驱动凸台80用于与正向转动的所述拨叉6结合推动所述锁舌驱动板8及所述锁舌向伸出方向移动,所述第二驱动凸台80a位于所述拨叉6的右侧,所述第二驱动凸台80a用于与反向转动的所述拨叉6结合推动所述锁舌驱动板8及所述锁舌向收回方向移动。所述手柄中轴111在所述盘通孔50中能够自由径向转动,所述拨叉6位于所述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之间并且所述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之间预留有避让所述拨叉6摆幅的间距,所述拨叉6用于当正反转动所述旋转手柄11时能够借助于所述拨叉6拨动所述锁舌驱动板8及锁舌往返移动,所述第一凸起臂521位于所述拨叉6的右侧,所述第一凸起臂521用于当所述驱动电机7驱动所述转动盘5正向转动时能够推动所述拨叉6沿正向摆动进而驱动所述锁舌驱动板8及锁舌沿伸出方向移动,所述第二凸起臂522位于所述拨叉6的左侧,所述第二凸起臂522用于当所述驱动电机7驱动所述转动盘5反向转动时能够推动所述拨叉6沿反向摆动进而驱动所述锁舌驱动板8及锁舌沿收回方向移动。

   其中,所述手柄中轴111在所述盘通孔50中能够自由径向转动。上述特征定义了所述手柄中轴111与所述转动盘5之间的传动关系,所述手柄中轴111径向转动时不会带动所述转动盘5大幅度地径向旋转,或者说所述转动盘5施加于所述手柄中轴111上阻碍其旋转的阻力非常微少,甚至没有。当然,当所述手柄中轴111径向转动而使所述拨叉6顶压到所述第一凸起臂521或第二凸起臂522上时,在没有其他阻碍的情况下,旋转的所述手柄中轴111才可能通过拨叉6带动所述转动盘5转动的。

   其中,所述拨叉6位于所述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之间并且所述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之间预留有避让所述拨叉6摆幅的间距。这样,当所述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位于适当位置静止不动时(为了论述的方便,下面把此适当位置定义为原始位置),所述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并不会阻碍所述拨叉6在其额定摆动范围内摆动,即所述拨叉6仍然具有足够的摆动空间驱动所述锁舌驱动板8往返移动从而使得所述锁舌(81、82)收回到解锁位置和伸出到上锁位置。其次,所述拨叉6的摆幅是指所述拨叉6在驱动所述锁舌驱动板8往返移动从而使得所述锁舌(81、82)收回到解锁位置和伸出到上锁位置的过程中所需要的额定摆动范围。

   其中,所述拨叉6用于当正反转动所述旋转手柄11时能够借助于所述拨叉6拨动所述锁舌驱动板8及锁舌往返移动。上述特征定义了所述智能锁的第一种驱动方式,为手动驱动方式,所述旋转手柄11、所述手柄中轴111和所述拨叉6构成手动驱动机构。当正反转动所述旋转手柄11时,所述旋转手柄11带动所述拨叉6拨动所述锁舌驱动板8及锁舌(81、82)往返移动,从而完成锁体的开锁和上锁操作。其次,所述第一凸起臂521位于所述拨叉6的右侧,所述第一凸起臂521用于当所述驱动电机7驱动所述转动盘5正向转动时能够推动所述拨叉6沿正向摆动进而驱动所述锁舌驱动板8及锁舌伸出,所述第二凸起臂522位于所述拨叉6的左侧,所述第二凸起臂522用于当所述驱动电机7驱动所述转动盘5反向转动时能够推动所述拨叉6沿反向摆动进而驱动所述锁舌驱动板8及锁舌(81、82)收回。上述特征定义了所述智能锁的第二种驱动方式,为自动驱动方式,所述第一凸起臂521、所述第二凸起臂522、所述转动盘5、所述拨叉6和所述驱动电机7构成自动驱动机构。当所述驱动电机7工作分别驱动所述转动盘5正反旋转时,分置于所述拨叉6左右两侧的所述第一凸起臂521和所述第二凸起臂522能够分别推动所述拨叉6正反摆动进而驱动所述锁舌驱动板8及锁舌往返移动,从而完成锁体的开锁和上锁操作。由此可见,所述手动驱动机构和所述自动驱动机构具有各自独立的控制信号输入端,但具有统一的动力输出端即所述拨叉6。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发现,由于与所述旋转手柄11连接的手柄中轴111穿过所述锁壳体和所述盘通孔50连接所述拨叉6,所述转动盘5上设置有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所述拨叉6位于所述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之间。这样,用于驱动所述拨叉6移动的驱动件即所述手柄中轴111、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都能够聚集一起组成一个拨叉驱动模块,并且由它们组成的所述手动驱动机构和所述自动驱动机构具有各自独立的控制信号输入端,但具有统一的动力输出端即所述拨叉6,结构紧凑,占用安装空间小。所述手动驱动机构和所述自动驱动机构除了可以设置在所述内锁壳体1内外,还可以设置在外侧的锁壳体即所述外锁壳体10内。另外,由于所述手柄中轴111在所述盘通孔50中能够自由径向转动,并且所述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之间预留有避让所述拨叉6摆幅的间距。这样,所述手柄中轴111穿过所述盘通孔50布局到所述转动盘5中,不仅可以与所述转动盘5共用安装空间,还能够在最大限度内减小所述转动盘5对所述手柄中轴111径向转动的阻力,弱化所述转动盘5对其转动的不利影响。在所述转动盘5处于休息状态并让其上的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停留在原始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手柄中轴111即可以自如地驱动所述拨叉6往返摆动,而不需要同时驱动所述转动盘5及所述驱动电机7等与所述转动盘5存在传动关系的传动件一起大幅度地动作,甚至不会带动它们动作,旋转所述旋转手柄11时,手感更轻盈,应用体验好。

   如图13和图14所示,为了能够为实现所述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的自动复位提供技术基础,所述驱动电机7还用于驱动所述转动盘5转动让所述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后退进而为所述拨叉6后退转动预留后退空间;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锁壳体内的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上还设置有能够感测第一凸起臂521的第三传感器92,所述第三传感器92布置在所述第一凸起臂521后退到尾段时所处的位置,所述第三传感器92用于向与所述电路板连接的中央控制器传送所述第一凸起臂521或第二凸起臂522是否已经后退到尾段的信号。当然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传感器92还可以用于检测所述第二凸起臂522。这样,当所述中央控制器获知所述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已经后退到尾段后,可以采取让所述驱动电机7停止工作的方式使所述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停留到尾段,否则让所述驱动电机7继续工作驱使所述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后退。

   为了增强所述智能锁的防敲功能,所述第一驱动凸台80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拨叉6的自由端结合防止所述锁舌驱动板8后退而收回所述锁舌的收回死点部801。在所述内锁壳体1内侧还设置有三圈异型弹簧83,所述三圈异型弹簧83用于顶推摆动到左侧位置的所述拨叉6让所述拨叉6的自由端保持与所述第一驱动凸台80上的收回死点部801结合。所述三圈异型弹簧83具有中间弹簧圈803以及从所述中间弹簧圈803上延伸出来的弹性支脚(831、832)。其中,所述弹性支脚831呈圆环状,所述弹性支脚832呈弯臂状。所述弹性支脚831借助于螺丝拧入到所述螺纹孔而连接在所述导向柱18上,所述弹性支脚832连接到所述拨叉6的自由端上。这样,所述三圈异型弹簧83的所述弹性支脚831通过连接到所述导向柱18上而得到相对稳定的定位,并不会随所述锁舌驱动板8和所述拨叉6移动,而所述三圈异型弹簧83的所述弹性支脚832随所述拨叉6的自由端的摆动而发生弹性变形并依靠弹性变形产生的顶推力对结合到所述第一驱动凸台80或第二驱动凸台80a上的所述拨叉6的自由端进行定位,使所述拨叉6的自由端不能随意离开所述第一驱动凸台80或第二驱动凸台80a。这样,当所述第一驱动凸台80与正向转动的所述拨叉6结合推动所述锁舌驱动板8与所述锁舌向伸出方向移动后,所述拨叉6在所述三圈异型弹簧83的顶推作用下保持与所述第一驱动凸台80上的收回死点部801结合形成自锁,此时即使承受轴向敲击力的所述锁舌驱动板8也难以让所述第一驱动凸台80推动所述拨叉6后退。所述拨叉6与所述第一驱动凸台80的结合提高了所述锁体的自锁功能,大大增加非法分子敲击开锁的难度。但是当所述旋转手柄11旋转却可以轻易驱动所述拨叉6后退越过所述收回死点部801继续摆动。

   所述智能锁除了可以实现上述手动上锁和自动上锁的双驱动方式,还可以实现自动关门方法。如图16所示,在所述内锁体1内还设置有能够检测锁舌(81、82)伸出长度的锁舌行程感应器。其中,所述锁舌行程感应器可以直接检测所述锁舌(81、82)的位置而推算出所述锁舌(81、82)的伸出长度。而在本实施方式中,是通过检测所述锁舌驱动板8的位置来推算出所述锁舌(81、82)的伸出长度的。具体检测方案是,所述锁舌驱动板8上还设置有用于表征所述锁舌驱动板8所处位置的信号柱802,在所述锁舌驱动板8的上方还设置有电路板(图中未画出),所述电路板上设置有能够感测处于不同位置的所述信号柱802的第一传感器9和第二传感器91,所述第一传感器9和第二传感器91前后布置并分别对应于所述信号柱802向前移动后所处的第一位置和向后移动后所处的第二位置,所述驱动电机7连接所述电路板。所述第一传感器9和第二传感器91组成所述锁舌行程感应器,所述锁舌行程感应器连接中央控制器(图中未画出)。这样,通过所述第一传感器9和第二传感器91获取所述锁舌驱动板8的位置信息,并据此准确推断出所述锁舌(81、82)的伸出长度而判断所述锁舌(81、82)是否已经上锁到位。

   当执行上锁指令时,所述中央控制器控制驱动电机7驱动锁舌(81、82)伸出上锁;如果执行所述上锁指令时所述锁舌(81、82)被阻滞而导致所述锁舌(81、82)伸出的长度未能达到预定长度,所述锁舌行程感应器给出所述锁舌(81、82)未到位的感应信号,所述中央控制器接收此未到位的感应信号后,控制所述驱动电机7拖动所述锁舌(81、82)自动缩回到所述锁体内,如此连续执行上锁、缩回至少两个循环后,自动停止上锁。这样,所述驱动电机7拖动所述锁舌(81、82)连续执行上锁、缩回两个、三个或特定数量的循环后,让所述驱动电机7停止工作而不是继续长时间工作,有利于避免所述驱动电机7被卡死后仍盲目工作而损坏,对所述驱动电机7进行智能化的管理,有效地保护了所述驱动电机,延长所述驱动电机的使用寿命。同时在所述驱动电机7的来回驱动下,所述锁舌(81、82)有可能借助往返运动自动消除阻滞而成功完成上锁,从而提高所述智能锁的上锁成功率和安全性,亦优化了锁具的智能化管理。所述锁舌伸出上锁到位后,给出相应的提示信号。这样,使用者获知所述提示信号后,即可以知道所述锁舌已经伸出上锁到位,提高锁具使用安全感。所述提示信号可以通过多种的方式给出,例如可以通过警示灯或显示器等可视方式给出,亦可以通过蜂鸣器以可闻方式给出。

   如果上锁失败后所述锁舌(81、82)保持伸出状态,在门扇被意外碰撞或风吹而关闭并撞击到门框上时,不仅容易损坏门框还容易损坏锁舌(81、82)。因此本发明进一步提出改进方案,当所述中央控制器检测到所述锁舌(81、82)伸出的长度未能达到预定长度的状态延续时间到达2~6秒时,所述中央控制器控制所述驱动电机7拖动所述锁舌(81、82)自动缩回到所述锁体内。这样,能够很好地保护了所述锁舌(81、82)以及对应所述锁舌(81、82)布置的门框,另外还能够让所述锁舌(81、82)缩回到所述锁体内为下次上锁提前做好准备,提高下次上锁的效率。

   如果上锁失败,门扇a仍处于开启状态而不被发现,会存在安全隐患。鉴于此,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连续执行上锁、缩回至少两个循环后,不仅自动停止上锁而且所述中央控制器控制警报器发出报警提示信号。这样,通过所述警报器发出报警提示信号提醒使用者当前门锁的实际锁闭状态,从而提高家居环境的安全性也让使用者的手动介入纠正上锁状态。所述警报器可以采用蜂鸣器、向手机app发送对应提示等。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如下的检测方案。在所述内锁壳体1还内还设置有门扇闭合传感器18,所述门扇闭合传感器18设置在所述锁舌孔(151、152)所在的锁壳体侧壁15的内侧,所述门扇闭合传感器18连接所述电路板,所述门扇闭合传感器18用于感应门扇a是否已经闭合到位并向与所述电路板连接的中央控制器传送该门扇a是否已经闭合到位的信号。当执行上锁指令10秒后,所述中央控制器未接收到门扇a已经闭合到位的信号,所述中央控制器控制警报器发出报警提示信号并让仍在驱动所述锁舌伸出移动的所述驱动电机7停止工作,避免所述驱动电机7被卡死后不停工作而烧坏。

   如图10所示,为了简化关门操作,还包括设置在门框锁盒中的磁性元件19a,所述内锁壳体1内设置能够感应所述磁性元件19a的磁感应器19,所述磁感应器19连接所述中央控制器;当门扇关闭时所述磁感应器19被所述磁性元件19a触发而向所述中央控制器传递所述上锁指令。这样,当处于门扇关闭时,即使人手不发送上锁指令,在满足其他上锁条件的情况下,所述智能锁亦可以自动控制锁舌伸出完成上锁,非常便捷。其中,所述磁感应器19连接所述中央控制器,可以是通过电信号线进行物理连接,亦可以通过无线信号进行信号连接。

   如图12所示,在所述内锁壳体1的面板上设置的强制上锁按钮13,所述强制上锁按钮13连接所述中央控制器,所述强制上锁按钮13用于感应上锁指令并向与所述电路板连接的中央控制器传送该上锁指令。这样,触发所述强制上锁按钮13时向所述中央控制器发出所述上锁指令来控制所述智能锁的上锁。其中,所述强制上锁按钮13连接所述中央控制器,可以是通过电信号线进行物理连接,亦可以通过无线信号进行信号连接。


智能锁怎么关闭自动上锁(智能锁如何设置自动上锁)

智能锁如何设置自动上锁

   第一步:

   先确定自己有至少一张主卡和子卡。[betech必达G5智能锁怎么设置卡片]

   第二步:

   确认智能锁处于上锁状态,将主卡放在刷卡感应区,等到智能锁音乐声响起,并且三角指示灯闪烁。

   第三步:

   这时拿出子卡放在刷卡感应区,如果智能锁发出“嘀、嘀”的两声并且“√”指示灯闪烁则代表此时已经设置成自动上锁模式。

   

   如果您购买的必达G5智能锁是磁卡加密码开锁的话可以通过下述方法设置。

   设置自动上锁模式步骤(密码+磁卡)

智能锁不能自动上锁是怎么回事

   原标题:智能锁常见的六个故障及解决方法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智能锁,因为其安全方便,但是长时间的使用或操作不当,也难免会出现一些小小的故障,有时这些故障,可能就是一些小问题,只要稍微简单操作一下,就可以解决。那么,当智能锁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我们应该怎么解决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智能锁常见的故障解决措施:

   一、按指纹不能登录开锁

   解决办法:1、请登录另一枚手指指纹。选择运用质量较好的手指(褶皱少、不起皮、指纹清楚);2、尽量使手指接触采集仪面积大一点,尽量平按手指;3、手指太干,扫描器不能检测到手指,对手指哈一口气让手指湿润一点;4、清洁指纹采集窗;5、按明码用户登录。

   二、LCD屏没有显示或显示错误

   解决办法:1、查看电源及各部分连接;2、联络厂家技术人员。

   三、登录超时

   解决办法:手指放置位置不标准、手指放入太晚或外界光芒太强,遵照程序重新操作。

   四、系统死锁

   解决办法:关掉电源,将蓄电池开关打到关,再使系统重新上电。

   五、管理者已满

   解决办法:请先删除一个管理者,再登录。

   六、不能与PC通信

   解决办法:1、请查看与PC的串口设置和考勤机的地址设置;2、查看通信线路能否疏通。

   以上是内容就是智能锁常见故障及解决方法,希望能帮助大家解决一些在日常生活碰到的问题。

智能锁关上门就自动锁吗

   本发明涉及智能锁的自动关门方法。

   背景技术

   锁具是通过设置在其上的锁舌的运动来实现门扇的锁闭或开启的。目前市面上比较常见的是通过钥匙或把手驱动传动机构控制所述锁舌的移动,此类接收手动控制信号而运作的传动机构称之为手动式传动机构。但这类传动机构的控制操作并不便捷,所以后来有人设计出能够通过电机实现自动控制锁舌伸缩运动的传动机构,称为自动式传动机构。也有人将手动式传动机构和自动式传动机构同时应用于同一个锁体上。例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0420038523.7中公开的电子门锁,包括壳体10和设置在所述壳体10上伸缩移动的锁舌20。在所述锁舌20上设置有拨槽23,在所述锁舌20的侧旁设置有减速电机30。所述减速电机30的输出轴与主动锥齿轮51固定连接,所述主动锥齿轮51与从动锥齿轮52啮合,所述从动锥齿轮52的上部用螺母53固定有拨杆80,所述拨杆80的自由端伸入到所述拨槽23内。当减速电机30开动时,所述从动锥齿轮52能够带动拨杆80转动,所述拨杆80结合所述拨槽23带动锁舌20伸缩移动。所述减速电机30、主动锥齿轮51、从动锥齿轮52和所述拨杆80构成所述自动式传动机构。在所述壳体10上还设置有手动开关60,在所述手动开关60上设置有与所述锁舌20直接连接的拨柄,如此拨动所述手动开关60时即可以带动锁舌20伸缩移动。所述手动开关60构成所述手动式传动机构。

   技术实现要素:

   通过电机驱动锁舌自动上锁或解锁,是实现快速控制锁舌移动的方式,相对手动控制方式更受现代人的青睐。但是在大多情况下还是需要人手推动门扇来关闭门扇。在关闭门扇的过程中,存在门扇闭合不到位而导致锁舌不能伸入到门框的锁孔中的情况。另外也会存在锁舌上锁的过程中由于内部构件或灰尘颗粒的干涉而导致所述锁舌不能伸入到门框的锁孔中的情况。此时被卡死的电机如果仍然继续工作,一定时间后所述电机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烧坏。而在专利200420038523.7中并没有提出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亦未提出如何解决锁舌被阻滞的方案。

   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一种智能锁的自动关门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锁体内设置有能够驱动锁舌伸出的驱动电机及能够检测锁舌伸出长度的锁舌行程感应器,所述锁舌行程感应器连接中央控制器;当执行上锁指令时,所述中央控制器控制驱动电机驱动锁舌伸出上锁;如果执行所述上锁指令时所述锁舌被阻滞而导致所述锁舌伸出的长度未能达到预定长度,所述锁舌行程感应器给出所述锁舌未到位的感应信号,所述中央控制器接收此未到位的感应信号后,控制所述驱动电机拖动所述锁舌自动缩回到所述锁体内,如此连续执行上锁、缩回至少两个循环后,自动停止上锁。

   其中,所述锁舌行程感应器可以直接检测所述锁舌的位置而推算出所述锁舌的伸出长度,或者通过检测与所述锁舌存在传动关系的构件例如用于驱动所述锁舌收缩移动的锁舌驱动板的位置来推算出所述锁舌的伸出长度。所述锁舌行程感应器可以为一个检测装置,亦可以为多个检测装置组成的检测组合。

   其中,所述锁舌行程感应器连接中央控制器,可以是通过电信号线进行物理连接,亦可以通过无线信号进行信号连接。

   其中,所述锁舌伸出的长度未能达到预定长度,这样所述锁舌并未按上锁要求伸出到所设置的预定位置。所述预定长度是从安全规范的角度出发预先设定或调试的要求所述锁舌必须伸出合理长度,可以是所述锁舌所能伸出的最长长度,亦可以是把所述锁舌能伸出的最长长度按照锁闭等级分成多段,所述预定长度可以为其中一段长度或数段长度。

   其中,所述中央控制器接收此未到位的感应信号后,控制所述驱动电机拖动所述锁舌自动缩回到所述锁体内,如此连续执行上锁、缩回至少两个循环后,自动停止上锁。上述特征定义了在执行上锁指令时所述锁舌出现阻滞时,锁具所采取的自动关门尝试方式。所述驱动电机拖动所述锁舌连续执行上锁、缩回两个、三个或特定数量的循环后,让所述驱动电机停止工作而不是继续长时间工作,这样有利于避免所述驱动电机被卡死后仍盲目工作而损坏,对所述驱动电机进行智能化的管理。同时在所述驱动电机的来回驱动下,所述锁舌有可能借助往返运动自动消除阻滞而成功完成上锁。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发现,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由于所述智能锁采用上述的自动关门方式,在执行上锁指令时如果所述锁舌出现阻滞,所述锁舌有可能借助往返运动自动消除阻滞而成功完成上锁从而有利于提高所述智能锁的上锁成功率和安全性,亦优化了锁具的智能化管理。另外,还能够适时控制所述驱动电机的停止时机,有效地保护了所述驱动电机,延长所述驱动电机的使用寿命。

   如果上锁失败后所述锁舌保持伸出状态,在门扇被意外碰撞或风吹而关闭并撞击到门框上时,不仅容易损坏门框还容易损坏锁舌。因此本发明进一步提出改进方案,当所述中央控制器检测到所述锁舌伸出的长度未能达到预定长度的状态延续时间到达2~6秒时,所述中央控制器控制所述驱动电机拖动所述锁舌自动缩回到所述锁体内。这样,能够很好地保护了所述锁舌以及对应所述锁舌布置的门框,另外还能够让所述锁舌缩回到所述锁体内为下次上锁提前做好准备,提高下次上锁的效率。

   如果上锁失败,门扇仍处于开启状态而不被发现,会存在安全隐患。鉴于此,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连续执行上锁、缩回至少两个循环后,不仅自动停止上锁而且所述中央控制器控制警报器发出报警提示信号。这样,通过所述警报器发出报警提示信号提醒使用者当前门锁的实际锁闭状态,从而提高家居环境的安全性也让使用者的手动介入纠正上锁状态。所述警报器可以采用蜂鸣器、向手机app发送对应提示等。

   为了简化关门操作,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还包括设置在门框锁盒中的磁性元件,所述锁体内设置能够感应所述磁性元件的磁感应器,所述磁感应器连接所述中央控制器;当门扇关闭时所述磁感应器被所述磁性元件触发而向所述中央控制器传递所述上锁指令。这样,当处于门扇关闭时,即使人手不发送上锁指令,在满足其他上锁条件的情况下,所述智能锁亦可以自动控制锁舌伸出完成上锁,非常便捷。其中,所述磁感应器连接所述中央控制器,可以是通过电信号线进行物理连接,亦可以通过无线信号进行信号连接。

   除此之外,所述智能锁还提供手动操作的上锁方法,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锁体面板上的强制上锁按钮,所述强制上锁按钮连接所述中央控制器,触发所述强制上锁按钮时向所述中央控制器发出所述上锁指令。这样,通过触发所述强制上锁按钮来控制所述智能锁的上锁。其中,所述强制上锁按钮连接所述中央控制器,可以是通过电信号线进行物理连接,亦可以通过无线信号进行信号连接。

   所述锁舌是否伸出上锁到位往往是不容易被观察到的,为了在所述锁舌伸出上锁到位后能够给予使用者友好的反馈,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锁舌伸出上锁到位后,给出相应的提示信号。这样,使用者获知所述提示信号后,即可以知道所述锁舌已经伸出上锁到位,提高锁具使用安全感。所述提示信号可以通过多种的方式给出,例如可以通过警示灯或显示器等可视方式给出,亦可以通过蜂鸣器以可闻方式给出。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智能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所述呈u型连接板3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所述呈u型连接板3的另一视图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所述底板2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所述第一软垫4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所述智能锁的正视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d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6中b=b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e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6中c=c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内侧锁体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内侧锁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所述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处于复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所述锁舌与所述锁舌驱动板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智能锁的结构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所述智能锁为采用悬挂定位的锁体,包括内锁壳体1、外锁壳体10、底板2以及能够悬挂到门扇a上的呈u型连接板3。所述内锁壳体1和外锁壳体10分别具有容纳腔用于收藏所述锁体的锁舌(81、82)、锁舌驱动板88、电控器件等用于实现锁闭和控制功能的构件。所述内锁壳体1是安装在门扇a内侧即位于室内空间一侧的锁壳体,所述外锁壳体10是安装在门扇a外侧即位于室外空间一侧的锁壳体。

   如图4所示,所述底板2包括底板主体20及从所述底板主体20的一个侧边位置延伸出的一对直角折弯边(21、21a),所述底板主体20用于安装在所述内连接板31与门扇a之间的位置,所述折弯边(21、21a)用于顶靠在门扇a的侧边对所述底板主体20在门扇a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置进行辅助定位。在所述底板主体20上设置有上下分置的两条刻度(23、23a),通过所述刻度(23、23a)与设置在门框上的刻度对齐,即可以对所述底板2在门扇a的高度方向上的位置进行辅助定位。所述折弯边(21、21a)的高度小于下面将论述到的呈u型连接板3的内连接板31、外连接板32之间的间距。所述折弯边(21、21a)在所述底板主体20的侧边呈耳状,分置在所述底板主体20侧边的上下两端。即所述折弯边(21、21a)并未连续地设置在所述底板主体20的侧边,相邻的折弯边(21、21a)之间的中间区域呈空缺状。这样可以减少所述底板2的重量,使得所述底板2尽量的轻盈,有利于提供所述底板2的安装稳定性。除此之外,所述底板2上的折弯边(21、21a)还可以为连续布置的壁体。在所述底板主体20的朝向门扇a表面的外侧面上设置有黏胶层24,所述黏胶层24用于将所述底板2粘结在门扇a表面上,这样所述底板2可以通过所述黏胶层24粘结于所述门扇a上而得到稳定的定位从而为将所述呈u型连接板3悬挂到所述门扇a上提供定位基础。因此,在所述门扇a上可以省略设置用于定位所述底板2的通孔,减少通孔的设置对门扇a的损坏。在所述底板主体20上设置有多个底板螺纹孔22,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了5个所述底板螺纹孔22,为了简化视图,图中只标注了其中的一个。

   所述呈u型连接板3包括内连接板31、外连接板32以及连接所述内连接板31和外连接板32的侧边连接板33。所述内连接板31与外连接板32间隔布置,在它们之间形成能够接纳门扇a侧边的容纳槽30。在所述内连接板31的内侧还附设有第一软垫4,至少部分所述第一软垫4被夹持在所述底板主体20与所述内连接板31之间。具体可以是所述第一软垫4整体被夹持在所述底板主体20与所述内连接板31之间,而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软垫4的一部分垫体被夹持在所述底板主体20与所述内连接板31之间,所述第一软垫4的其余部分延伸到所述底板主体20与所述内连接板31之外。不管采用何种方式,所述第一软垫4用于让所述内连接板31与所述底板主体20之间形成软配合连接并让所述内连接板31与所述底板主体20之间形成少许间隙。在所述外连接板32的内侧还附设有第二软垫4a,所述第二软垫4a用于让所述外连接板32与门扇a之间形成软配合连接。这样,所述第二软垫4a设置在所述内连接板31和外连接板32之间,可以避免所述外连接板32与门扇a之间形成硬配合连接而刮花或压坏门扇a。另外在适当控制所述第二软垫4a厚度的情况下,还可以借助所述第二软垫4a填充所述外连接板32与门扇a之间的间隙,减少所述呈u型连接板3在内外方向上的松动。在所述内连接板31上设置有能够让螺丝25穿过的第一通孔311。所述第一通孔311是能够让所述螺丝25穿过而不与所述螺丝25的螺杆螺纹连接的孔部,但是所述螺丝25的头部并不会穿过所述第一通孔311。所述内连接板31能够通过螺丝25穿过所述第一通孔311拧入所述底板螺纹孔22而可拆卸地悬挂并被收紧连接在所述底板主体20,所述内锁壳体1、外锁壳体10能够分别可拆卸地连接到所述内连接板31、外连接板32上。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发现,所述螺丝25穿过所述第一通孔311拧入所述底板螺纹孔22与所述底板螺纹孔22形成螺纹连接而稳定地定位于所述底板2上,而所述内连接板31通过所述第一通孔311悬挂定位于所述螺丝25上进而定位于所述底板2及所述门扇a上。所述内连接板31或者说是所述呈u型连接板3是通过与定位于所述底板2上的螺丝25之间形成悬挂关系而定位,采用的是悬挂式定位结构。所述底板2成为承载所述呈u型连接板3的安装基座。而且所述内连接板31与所述螺丝之间并不存在螺纹连接关系,所述内连接板31通过所述第一通孔311悬挂于所述螺丝25上,而不是采用专利201521119062.0中的顶压夹持定位结构。所述悬挂式定位结构不仅可以保证所述呈u型连接板3的安装稳定性,还可以避免夹持力过渡而损坏门扇a,或者夹持力不足而导致所述呈u型连接板3下滑脱落的问题。其次,所述第一软垫4用于让所述内连接板31与所述底板主体20之间形成软配合连接并让所述内连接板31与所述底板主体20之间形成少许间隙。这样,所述第一软垫4依靠自身所具有的弹性让所述内连接板31与所述底板主体20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使连接于它们之间的所述螺丝25与所述底板2螺纹之间保持稳定的连接关系而不容易松动,所述第一软垫4具有一定的防松功能。再者,由于部分所述第一软垫4被夹持在所述底板主体20与所述内连接板31之间,所述第一软垫4能够靠近所述螺丝25而吸收所述螺丝25的螺丝头顶压在所述内连接板31上的顶压力,避免所述内连接板31过渡受力变形而损坏并更好地发挥防松功能。为此,所述呈u型连接板3不仅借助于所述螺丝25而悬挂并收紧在所述底板主体20上,并且所述呈u型连接板3还借助于所述螺丝25的收紧力压迫所述第一软垫4,让所述第一软垫4在所述呈u型连接板3与所述底板主体20、所述门扇a之间也形成连接桥梁。

   如图5和图9所示,所述底板主体20的平面面积小于所述第一软垫4的平面面积,并且用于接触所述底板主体20的第一软垫4中部部分呈凹陷状。即至少位于所述底板主体20上方和下方的第一软垫4端部部分高出所述第一软垫4中部部分,这样,在所述第一软垫4的中部位置形成凹陷结构,安装初期,所述第一软垫4通过所述凹陷结构与所述底板主体20结合初步确定自身在上下方向上的定位位置,并且在合理设置所述底板主体20与所述第一软垫4的配合尺寸的情况下,所述底板主体20还可用于承托所述第一软垫4从而有利于增加所述呈u型连接板3下滑的难度。另外,所述底板主体20安装到所述第一软垫4中部部分上时,所述底板主体20整体或部分沉入到所述第一软垫4的外侧面之下,施加适度顶压力可以让所述位于所述底板主体20上方和下方的第一软垫4端部部分相对大面积地贴合到门扇a让所述内连接板31通过所述第一软垫4靠在门扇a上而在内外方向上得到稳定的支撑,减少人手在所述内锁壳体1上操作时感觉到在内外方向上存在明显的虚位。其中所述平面面积,是所限定构件通过自身外形轮廓所界定的在平面方向上的总面积,不仅包括自身壁体的平面面积,如果在其上设置有孔部,还包括此孔部的平面面积。

   如图2、图3和图10所示,为了把所述第一软垫4定位到所述呈u型连接板3,所述第一软垫4上设置有朝向所述内连接板31方向的第一凸起柱45,所述内连接板31上设置有对应于所述第一凸起柱45并能够接纳所述第一凸起柱45的第一板孔313。这样,所述第一软垫4通过所述第一凸起柱45和所述第一板孔313的结合定位到所述内连接板31上,所述第一软垫4与所述内连接板31之间形成稳定的连接结构。同样为了把所述第二软垫4a定位到所述呈u型连接板3,在所述第二软垫4a上设置有朝向所述外连接板32方向的第二凸起柱45a,所述外连接板32上设置有对应于所述第二凸起柱45a并能够接纳所述第二凸起柱45a的第二板孔321。上述第二软垫4a的定位结构与上述第一软垫4的定位结构具有类似之处,也能取得类似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重复赘述。

   所述外锁壳体10是安装于室外的,如果很容易被不法分子拆卸下来将直接导致所述锁体的防盗功能失效。鉴于此,如图2、图6和图8所示,所述外锁壳体10内设置有带螺孔的柱体101,在所述外连接板32上设置有与所述柱体101对应的第二通孔321,在所述内连接板31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通孔321对应的空缺部312,所述第二通孔321能够让螺丝102的丝杆部分穿过而所述空缺部312能够避让整个螺丝102,螺丝102的丝杆部分穿过所述第二通孔321拧入到所述柱体101上从而将所述外锁壳体10收紧在所述外连接板32上。其中,所述外锁壳体10内设置有带螺孔的柱体101,即所述柱体101是收藏到所述外锁壳体10内的,具有隐蔽性,不容易被站在室外的不法分子观察和触摸到而轻易破坏。同时,所述柱体101也不会外露出来破坏所述锁体的整体外观。另外,所述空缺部312能够避让整个螺丝102,所述空缺部312与所述螺丝102之间并不形成连接关系。从结构上看,所述空缺部312为设置于所述内连接板31的边缘位置的缺口部。当然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空缺部312还可以形成于所述内连接板31上并具有封闭边界,例如圆形通孔部。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发现,对于站在室外的人来看,所述柱体101、所述第二通孔321和空缺部312都被安装到所述外连接板32上的所述外锁壳体10所遮挡,安装者只能站在室内进行安装操作,站在室外是无法进行安装更无法进行拆卸,如此可以提高所述锁体的防盗性能。而且在所述智能锁安装到门扇a的状态下,所述第二通孔321以及拧入到其内的螺丝102将完全被门扇a所遮挡,此时不法分子更无从入手了。

   至于所述内锁壳体1的定位结构,进一步的是,如图1、图2和图11所示,所述内连接板31上设置有延伸出的4个安装脚314,为了简化视图,图中只标注了其中一个。所述安装脚314插入到所述内锁壳体1内并靠近所述内锁壳体1的侧壁体内侧,所述安装脚314上设置有安装脚螺纹孔3141,所述内锁壳体1的侧壁体上分别设置有对应于所述安装脚螺纹孔3141的侧壁孔16,所述内锁壳体1通过螺丝17连接到所述安装脚314上。这样,螺丝17穿过所述内锁壳体1的侧壁孔16拧入到所述安装脚螺纹孔3141内,从而把所述内锁壳体1收紧于所述内连接板31上,安装、拆卸简便。

   如图12和图13所示,所述智能锁还是一种具有手自双驱动的锁体,包括位于所述内锁壳体1内侧并能够往返移动的锁舌驱动板8和锁舌(81、82),所述锁舌(81、82)结合着所述锁舌驱动板8并在所述锁舌驱动板8的驱动下能够在所述锁壳体侧壁15上设置的锁舌孔(151、152)中伸出或收回。所述锁舌(81、82)包括左右分置的柱状舌81和勾状舌82。所述柱状舌81固连在所述锁舌驱动板8上。所述勾状舌82呈拐臂状,其末端821转动设置在所述内锁壳体1连接的立柱17上,当然还可以直接转动设置在所述内锁壳体1上。所述勾状舌82的中间拐弯处设置有长槽822,所述锁舌驱动板8上还设置有传动柱804,所述传动柱804伸入到所述长槽822中,所述传动柱804用于当所述锁舌驱动板8往返移动时能够驱动所述勾状舌82在所述锁舌孔(151、152)中摆进或摆出。在所述锁舌驱动板8上设置有滑槽801,所述滑槽801沿所述锁舌驱动板8的滑动方向布置,在所述内锁壳体1上设置有顶端带螺纹孔的导向柱18,所述导向柱18上设置台阶,所述导向柱18不仅伸入到所述滑槽801中而且通过所述台阶轴向限制住所述锁舌驱动板8。这样所述导向柱18与所述滑槽801的结合有利于对所述锁舌驱动板8的滑动进行有效的导向,同时减少或防止所述锁舌驱动板8在所述导向柱18的轴向上上下跳动。其中所述台阶的结构形式有多种,例如可以通过与所述导向柱18一体成形的径向凸环形成,或者通过穿套到所述导向柱18上并独立于所述导向柱18的定位套形成。在所述锁舌驱动板8上还设置有前、后分隔布置的第一驱动凸台80和第二驱动凸台80a。

   所述内锁壳体壁体的外侧面上设置凹坑14,所述旋转手柄11布置在所述凹坑14内。所述旋转手柄11与所述凹坑14的竖立壁面之间设置有塑料隔圈12。在所述凹坑14的坑底壁上设置有底壁通孔140。在所述旋转手柄11上连接有手柄中轴111。所述旋转手柄11与所述手柄中轴111为分体结构,在所述手柄中轴111的尾端设置有连接横杆112,所述螺钉113穿过所述连接横杆112把所述手柄中轴111拧紧到所述旋转手柄11上。所述手柄中轴111的首端穿过所述底壁通孔140伸入到所述内锁壳体1内连接下面将要论述到的拨叉6,同时也把所述旋转手柄11定位在所述内锁壳体1之外,人手可以直接对所述旋转手柄11进行操作。

   在所述内锁壳体1内侧还设置有驱动电机7、受所述驱动电机7驱动而旋转的转动盘5。所述驱动电机7的输出端设置有主动齿轮71,所述转动盘5上设置有与所述主动齿轮71啮合传动的从动齿轮51。所述从动齿轮51与所述转动盘5之间为一体成形结构。当然在其他的实施方法中,所述从动齿轮51与所述转动盘5还可以为分体结构,采用分体结构的从动齿轮51与所述转动盘5径向联动。所述转动盘5的中央设置有盘通孔50。在所述转动盘5上还设置有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所述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为设置在所述转动盘5上的连续布置的一个凸起筋52上的首、尾两端,所述凸起筋52与所述转动盘5一体成形。此时所述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实质上是在径向方向上是连接一体的。当然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还可以是设置在所述转动盘5上的两个相互间隔布置的两个凸起部,并一体成形于所述转动盘5上,或者一体成形于与所述转动盘5之间为分体结构的分体构件上,所述分体构件与所述转动盘5径向联动。

   在所述内锁壳体1内侧还设置有拨叉6,与所述旋转手柄11连接的手柄中轴111穿过所述内锁壳体1和所述盘通孔50连接所述拨叉6。所述拨叉6的固定端设置有六角通孔60,所述手柄中轴111的尾端设置为与所述六角通孔60适配的形状。螺钉穿过所述六角通孔60把所述拨叉6的固定端固定连接所述手柄中轴111上。当然,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还可以是,所述拨叉6与所述手柄中轴111之间为一体成形结构,此时所述手柄中轴111与所述旋转手柄11之间为分体结构,所述手柄中轴111与所述旋转手柄11之间可以通过螺钉、插接等方式连接一起。所述拨叉6的自由端从所述转动盘5的上方延伸到所述第一驱动凸台80和第二驱动凸台80a之间从而拨接所述锁舌驱动板8。所述第一驱动凸台80位于所述拨叉6的左侧,所述第一驱动凸台80用于与正向转动的所述拨叉6结合推动所述锁舌驱动板8及所述锁舌向伸出方向移动,所述第二驱动凸台80a位于所述拨叉6的右侧,所述第二驱动凸台80a用于与反向转动的所述拨叉6结合推动所述锁舌驱动板8及所述锁舌向收回方向移动。所述手柄中轴111在所述盘通孔50中能够自由径向转动,所述拨叉6位于所述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之间并且所述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之间预留有避让所述拨叉6摆幅的间距,所述拨叉6用于当正反转动所述旋转手柄11时能够借助于所述拨叉6拨动所述锁舌驱动板8及锁舌往返移动,所述第一凸起臂521位于所述拨叉6的右侧,所述第一凸起臂521用于当所述驱动电机7驱动所述转动盘5正向转动时能够推动所述拨叉6沿正向摆动进而驱动所述锁舌驱动板8及锁舌沿伸出方向移动,所述第二凸起臂522位于所述拨叉6的左侧,所述第二凸起臂522用于当所述驱动电机7驱动所述转动盘5反向转动时能够推动所述拨叉6沿反向摆动进而驱动所述锁舌驱动板8及锁舌沿收回方向移动。

   其中,所述手柄中轴111在所述盘通孔50中能够自由径向转动。上述特征定义了所述手柄中轴111与所述转动盘5之间的传动关系,所述手柄中轴111径向转动时不会带动所述转动盘5大幅度地径向旋转,或者说所述转动盘5施加于所述手柄中轴111上阻碍其旋转的阻力非常微少,甚至没有。当然,当所述手柄中轴111径向转动而使所述拨叉6顶压到所述第一凸起臂521或第二凸起臂522上时,在没有其他阻碍的情况下,旋转的所述手柄中轴111才可能通过拨叉6带动所述转动盘5转动的。

   其中,所述拨叉6位于所述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之间并且所述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之间预留有避让所述拨叉6摆幅的间距。这样,当所述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位于适当位置静止不动时(为了论述的方便,下面把此适当位置定义为原始位置),所述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并不会阻碍所述拨叉6在其额定摆动范围内摆动,即所述拨叉6仍然具有足够的摆动空间驱动所述锁舌驱动板8往返移动从而使得所述锁舌(81、82)收回到解锁位置和伸出到上锁位置。其次,所述拨叉6的摆幅是指所述拨叉6在驱动所述锁舌驱动板8往返移动从而使得所述锁舌(81、82)收回到解锁位置和伸出到上锁位置的过程中所需要的额定摆动范围。

   其中,所述拨叉6用于当正反转动所述旋转手柄11时能够借助于所述拨叉6拨动所述锁舌驱动板8及锁舌往返移动。上述特征定义了所述智能锁的第一种驱动方式,为手动驱动方式,所述旋转手柄11、所述手柄中轴111和所述拨叉6构成手动驱动机构。当正反转动所述旋转手柄11时,所述旋转手柄11带动所述拨叉6拨动所述锁舌驱动板8及锁舌(81、82)往返移动,从而完成锁体的开锁和上锁操作。其次,所述第一凸起臂521位于所述拨叉6的右侧,所述第一凸起臂521用于当所述驱动电机7驱动所述转动盘5正向转动时能够推动所述拨叉6沿正向摆动进而驱动所述锁舌驱动板8及锁舌伸出,所述第二凸起臂522位于所述拨叉6的左侧,所述第二凸起臂522用于当所述驱动电机7驱动所述转动盘5反向转动时能够推动所述拨叉6沿反向摆动进而驱动所述锁舌驱动板8及锁舌(81、82)收回。上述特征定义了所述智能锁的第二种驱动方式,为自动驱动方式,所述第一凸起臂521、所述第二凸起臂522、所述转动盘5、所述拨叉6和所述驱动电机7构成自动驱动机构。当所述驱动电机7工作分别驱动所述转动盘5正反旋转时,分置于所述拨叉6左右两侧的所述第一凸起臂521和所述第二凸起臂522能够分别推动所述拨叉6正反摆动进而驱动所述锁舌驱动板8及锁舌往返移动,从而完成锁体的开锁和上锁操作。由此可见,所述手动驱动机构和所述自动驱动机构具有各自独立的控制信号输入端,但具有统一的动力输出端即所述拨叉6。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发现,由于与所述旋转手柄11连接的手柄中轴111穿过所述锁壳体和所述盘通孔50连接所述拨叉6,所述转动盘5上设置有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所述拨叉6位于所述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之间。这样,用于驱动所述拨叉6移动的驱动件即所述手柄中轴111、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都能够聚集一起组成一个拨叉驱动模块,并且由它们组成的所述手动驱动机构和所述自动驱动机构具有各自独立的控制信号输入端,但具有统一的动力输出端即所述拨叉6,结构紧凑,占用安装空间小。所述手动驱动机构和所述自动驱动机构除了可以设置在所述内锁壳体1内外,还可以设置在外侧的锁壳体即所述外锁壳体10内。另外,由于所述手柄中轴111在所述盘通孔50中能够自由径向转动,并且所述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之间预留有避让所述拨叉6摆幅的间距。这样,所述手柄中轴111穿过所述盘通孔50布局到所述转动盘5中,不仅可以与所述转动盘5共用安装空间,还能够在最大限度内减小所述转动盘5对所述手柄中轴111径向转动的阻力,弱化所述转动盘5对其转动的不利影响。在所述转动盘5处于休息状态并让其上的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停留在原始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手柄中轴111即可以自如地驱动所述拨叉6往返摆动,而不需要同时驱动所述转动盘5及所述驱动电机7等与所述转动盘5存在传动关系的传动件一起大幅度地动作,甚至不会带动它们动作,旋转所述旋转手柄11时,手感更轻盈,应用体验好。

   如图13和图14所示,为了能够为实现所述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的自动复位提供技术基础,所述驱动电机7还用于驱动所述转动盘5转动让所述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后退进而为所述拨叉6后退转动预留后退空间;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锁壳体内的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上还设置有能够感测第一凸起臂521的第三传感器92,所述第三传感器92布置在所述第一凸起臂521后退到尾段时所处的位置,所述第三传感器92用于向与所述电路板连接的中央控制器传送所述第一凸起臂521或第二凸起臂522是否已经后退到尾段的信号。当然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传感器92还可以用于检测所述第二凸起臂522。这样,当所述中央控制器获知所述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已经后退到尾段后,可以采取让所述驱动电机7停止工作的方式使所述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停留到尾段,否则让所述驱动电机7继续工作驱使所述第一凸起臂521和第二凸起臂522后退。

   为了增强所述智能锁的防敲功能,所述第一驱动凸台80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拨叉6的自由端结合防止所述锁舌驱动板8后退而收回所述锁舌的收回死点部801。在所述内锁壳体1内侧还设置有三圈异型弹簧83,所述三圈异型弹簧83用于顶推摆动到左侧位置的所述拨叉6让所述拨叉6的自由端保持与所述第一驱动凸台80上的收回死点部801结合。所述三圈异型弹簧83具有中间弹簧圈803以及从所述中间弹簧圈803上延伸出来的弹性支脚(831、832)。其中,所述弹性支脚831呈圆环状,所述弹性支脚832呈弯臂状。所述弹性支脚831借助于螺丝拧入到所述螺纹孔而连接在所述导向柱18上,所述弹性支脚832连接到所述拨叉6的自由端上。这样,所述三圈异型弹簧83的所述弹性支脚831通过连接到所述导向柱18上而得到相对稳定的定位,并不会随所述锁舌驱动板8和所述拨叉6移动,而所述三圈异型弹簧83的所述弹性支脚832随所述拨叉6的自由端的摆动而发生弹性变形并依靠弹性变形产生的顶推力对结合到所述第一驱动凸台80或第二驱动凸台80a上的所述拨叉6的自由端进行定位,使所述拨叉6的自由端不能随意离开所述第一驱动凸台80或第二驱动凸台80a。这样,当所述第一驱动凸台80与正向转动的所述拨叉6结合推动所述锁舌驱动板8与所述锁舌向伸出方向移动后,所述拨叉6在所述三圈异型弹簧83的顶推作用下保持与所述第一驱动凸台80上的收回死点部801结合形成自锁,此时即使承受轴向敲击力的所述锁舌驱动板8也难以让所述第一驱动凸台80推动所述拨叉6后退。所述拨叉6与所述第一驱动凸台80的结合提高了所述锁体的自锁功能,大大增加非法分子敲击开锁的难度。但是当所述旋转手柄11旋转却可以轻易驱动所述拨叉6后退越过所述收回死点部801继续摆动。

   所述智能锁除了可以实现上述手动上锁和自动上锁的双驱动方式,还可以实现自动关门方法。如图16所示,在所述内锁体1内还设置有能够检测锁舌(81、82)伸出长度的锁舌行程感应器。其中,所述锁舌行程感应器可以直接检测所述锁舌(81、82)的位置而推算出所述锁舌(81、82)的伸出长度。而在本实施方式中,是通过检测所述锁舌驱动板8的位置来推算出所述锁舌(81、82)的伸出长度的。具体检测方案是,所述锁舌驱动板8上还设置有用于表征所述锁舌驱动板8所处位置的信号柱802,在所述锁舌驱动板8的上方还设置有电路板(图中未画出),所述电路板上设置有能够感测处于不同位置的所述信号柱802的第一传感器9和第二传感器91,所述第一传感器9和第二传感器91前后布置并分别对应于所述信号柱802向前移动后所处的第一位置和向后移动后所处的第二位置,所述驱动电机7连接所述电路板。所述第一传感器9和第二传感器91组成所述锁舌行程感应器,所述锁舌行程感应器连接中央控制器(图中未画出)。这样,通过所述第一传感器9和第二传感器91获取所述锁舌驱动板8的位置信息,并据此准确推断出所述锁舌(81、82)的伸出长度而判断所述锁舌(81、82)是否已经上锁到位。

   当执行上锁指令时,所述中央控制器控制驱动电机7驱动锁舌(81、82)伸出上锁;如果执行所述上锁指令时所述锁舌(81、82)被阻滞而导致所述锁舌(81、82)伸出的长度未能达到预定长度,所述锁舌行程感应器给出所述锁舌(81、82)未到位的感应信号,所述中央控制器接收此未到位的感应信号后,控制所述驱动电机7拖动所述锁舌(81、82)自动缩回到所述锁体内,如此连续执行上锁、缩回至少两个循环后,自动停止上锁。这样,所述驱动电机7拖动所述锁舌(81、82)连续执行上锁、缩回两个、三个或特定数量的循环后,让所述驱动电机7停止工作而不是继续长时间工作,有利于避免所述驱动电机7被卡死后仍盲目工作而损坏,对所述驱动电机7进行智能化的管理,有效地保护了所述驱动电机,延长所述驱动电机的使用寿命。同时在所述驱动电机7的来回驱动下,所述锁舌(81、82)有可能借助往返运动自动消除阻滞而成功完成上锁,从而提高所述智能锁的上锁成功率和安全性,亦优化了锁具的智能化管理。所述锁舌伸出上锁到位后,给出相应的提示信号。这样,使用者获知所述提示信号后,即可以知道所述锁舌已经伸出上锁到位,提高锁具使用安全感。所述提示信号可以通过多种的方式给出,例如可以通过警示灯或显示器等可视方式给出,亦可以通过蜂鸣器以可闻方式给出。

   如果上锁失败后所述锁舌(81、82)保持伸出状态,在门扇被意外碰撞或风吹而关闭并撞击到门框上时,不仅容易损坏门框还容易损坏锁舌(81、82)。因此本发明进一步提出改进方案,当所述中央控制器检测到所述锁舌(81、82)伸出的长度未能达到预定长度的状态延续时间到达2~6秒时,所述中央控制器控制所述驱动电机7拖动所述锁舌(81、82)自动缩回到所述锁体内。这样,能够很好地保护了所述锁舌(81、82)以及对应所述锁舌(81、82)布置的门框,另外还能够让所述锁舌(81、82)缩回到所述锁体内为下次上锁提前做好准备,提高下次上锁的效率。

   如果上锁失败,门扇a仍处于开启状态而不被发现,会存在安全隐患。鉴于此,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连续执行上锁、缩回至少两个循环后,不仅自动停止上锁而且所述中央控制器控制警报器发出报警提示信号。这样,通过所述警报器发出报警提示信号提醒使用者当前门锁的实际锁闭状态,从而提高家居环境的安全性也让使用者的手动介入纠正上锁状态。所述警报器可以采用蜂鸣器、向手机app发送对应提示等。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如下的检测方案。在所述内锁壳体1还内还设置有门扇闭合传感器18,所述门扇闭合传感器18设置在所述锁舌孔(151、152)所在的锁壳体侧壁15的内侧,所述门扇闭合传感器18连接所述电路板,所述门扇闭合传感器18用于感应门扇a是否已经闭合到位并向与所述电路板连接的中央控制器传送该门扇a是否已经闭合到位的信号。当执行上锁指令10秒后,所述中央控制器未接收到门扇a已经闭合到位的信号,所述中央控制器控制警报器发出报警提示信号并让仍在驱动所述锁舌伸出移动的所述驱动电机7停止工作,避免所述驱动电机7被卡死后不停工作而烧坏。

   如图10所示,为了简化关门操作,还包括设置在门框锁盒中的磁性元件19a,所述内锁壳体1内设置能够感应所述磁性元件19a的磁感应器19,所述磁感应器19连接所述中央控制器;当门扇关闭时所述磁感应器19被所述磁性元件19a触发而向所述中央控制器传递所述上锁指令。这样,当处于门扇关闭时,即使人手不发送上锁指令,在满足其他上锁条件的情况下,所述智能锁亦可以自动控制锁舌伸出完成上锁,非常便捷。其中,所述磁感应器19连接所述中央控制器,可以是通过电信号线进行物理连接,亦可以通过无线信号进行信号连接。

   如图12所示,在所述内锁壳体1的面板上设置的强制上锁按钮13,所述强制上锁按钮13连接所述中央控制器,所述强制上锁按钮13用于感应上锁指令并向与所述电路板连接的中央控制器传送该上锁指令。这样,触发所述强制上锁按钮13时向所述中央控制器发出所述上锁指令来控制所述智能锁的上锁。其中,所述强制上锁按钮13连接所述中央控制器,可以是通过电信号线进行物理连接,亦可以通过无线信号进行信号连接。

智能锁自锁了怎么办

   看看别人怎么办

全自动智能锁锁住了 怎么办

     智能家居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今智能家居生活也走进了我们普通用户,全自动智能锁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智能锁外观设计时尚大方,采用指纹密码、遥控及识别卡等多种开门方式,给用户带来了极大的安全感,但它的功能就比较复杂了,那么问题就来了,全自动智能锁怎么使用呢?

     全自动智能锁,其实是作为锁的衍生硬件,配合起来有各式各样的玩法。如果你家里有使用全自动智能锁,那么恭喜你,你有机会打造自己的智能家居生活啦!安装好全自动智能锁我们就可以开始玩转智能锁了!

     首先,我们要设置管理员密码,默认出厂密码为空,须先设置管理员密码后方可进行操作。设置成功后所有的删除,学习,遥控,指纹及密码都离不开管理员密码,做好这一步其它操作就简单啦!

     在管理员密码设置成功后,我们可以在全自动智能锁后盖,日期时间、遥控、指纹,密码及识别卡的添加删除键,点击即可进行管理。

     人性化的控制界面设置成图形界面,让用户一目了然。通过界面可以看到时间日期,电池电量及工作状况等,让您轻松掌控。续航方式采用二块大容量锂电池,在使用时间上做到更长的同时还可循环充电。

     还记得全自动智能锁的“智能场景”么?当防盗门爱上智能锁,智能场景化就是不可缺少的。当你希望防盗门自动打开或是关闭,而防盗门本身可能不是智能设备,无法自己做到,那么就让智能锁来帮你吧。

     打开智能锁电池后盖,然后你就可以给锁设定自动开启和关闭。试想一下,你碰巧有急事需要外出或者有忘记锁门的习惯,这时候用全自动智能锁自动开闭功能,再也不用担心门安全啦!

     这也仅仅是全自动智能锁最基本的功能之一。随着科技技术及版本固件的不断升级,在今后智能锁再结合其他智能家居套件,还会有更多的玩法,你期待么?

"智能锁怎么关闭自动上锁(智能锁如何设置自动上锁)"相关内容:

  • 密码锁和指纹锁哪个安全(密码锁和指纹锁哪个更安全)
  • 指纹密码锁锁住了怎么办(指纹密码锁锁定了怎么办)
  • 密码锁的初始密码怎么改(怎么更改密码锁的初始密码)
  • 智能门锁从里面怎么打开(智能门锁从外面能打开怎么回事)
  • 连体门锁怎么改装指纹锁(连体锁能装指纹锁吗)
  • 指纹锁不好开有什么妙招(指纹锁不好开怎么办)
  • 指纹锁按指纹的灯不亮了(指纹锁没反应指纹灯也不亮)
  • 嵌入式指纹锁防盗门好吗(防盗门内嵌的指纹锁好吗)
  • 什么样的门可以装密码锁(密码锁是不是什么门都可以装)
  • 防盗门关门自动反锁好吗(防盗门关门自动反锁好不好)
  • 指纹锁用户编号怎么设置(指纹锁的用户编号是什么)
  • 指纹锁能换成普通门锁吗(指纹锁可以换成普通锁吗)
  • 酒店电子锁怎么设置程序(酒店电子锁打不开了怎么办)
  • 智能密码锁怎么进入系统(智能密码锁怎么使用)
  • 密码锁有几把钥匙和磁卡(密码锁有几把钥匙和磁卡钥码)
  • 密码锁怎么设置指纹密码(密码锁怎么设置指纹密码锁贴吧)
  • 本文网址:https://www.jydqpp.com/zwsyqd/6708.html

    标签: 智能指纹门锁

    免责申明:本站内容、图片均收集网络,旨在传播相关知识。如对您有冒犯,或侵权等,请联系本站,邮箱:33788208#qq.com(请将#换为@)。本站核实后,会 第一时间处理!谢谢!!!!